[美]保罗·R.格罗斯《高级迷信》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格奥尔格·格罗斯,“科学一词不是指某个东西,它是动词,科学是思考问题的方法。Scienceisnotathing.Itisaverb.Itisawayofthinkingaboutthings.”——

格奥尔格·格罗斯,“科学一词不是指某个东西,它是动词,科学是思考问题的方法。Science is not a thing. It is a verb. It is a way of thinking about things.” ——美国科普作家迈克尔·舍默

总有人曾在不同场合问我“科学和迷信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科学就站在迷信的对立面吗?”还有不少喜欢科普的朋友也多次邀请我来反驳一种我曾经也多次遇到的观点——“科学也是一种迷信。”

那么,科学与迷信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科学也是一种迷信吗?说实话这些问题并不好回答,因为若要给这些问题做出一个相对可靠的回答的前提是对科学与迷信二者都要有一定的了解才行。

《朝花夕拾》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描写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诚挚的怀念,真实地书写了戊戌政变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经历的生活种种——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动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角 作。

这个观点展开来讲就是,我们坚持用观察、假设、逻辑推理、实验、测量及接受同行评议这样的科学方法来对待那些让我们产生疑惑的事物时,即便对待的对象是种迷信,我们最后也能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反之,我们用若超验、用毋庸置疑的独断来对待各种事物并放弃纠错时,那么即便是对待的对象是曾经被科学方法证实的科学的结论,也最终会让人陷入迷信。

当然如果我就只给出上面的结论,而不进一步的去给出论证的话,那我便也犯了超验、独断的错误,所以我将会在下面展开论证我的观点。

我想大家都知道著名的科学家牛顿。牛顿是十七世纪的英国科学家,他既有一双巧手又有个聪慧的头脑,还有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是整个人类史上都罕见的天才。他在数学、光学、力学等等领域都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

[美]保罗·R.格罗斯《高级迷信》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牛顿派独断地认为牛顿在科学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一个人便可以凌驾于所有科学家之上。他们认为牛顿提出的那些观点都是绝对的,是不容更改而且毋庸置疑的真理。如牛顿总结出了牛顿流体,他们便认为世界上的流体遵循的规律就都如牛顿所言的那样,绝对遵循着牛顿流体的定义。但终于有一天,人们发现了“不听”牛顿所言的非牛顿流体。

现在我来简单的解释一下什么是流体,什么是牛顿流体,什么又是非牛顿流体。

流体在物理上的定义是不具备抵抗剪力能力的物体,而剪力是指一对方向相反,相隔很近的力,就像把剪刀一样,故被称为剪力。

液态的水不具备抗剪力的性质,所以它是流体。而固态的水,也就是冰则能抵抗一定程度的剪力,所以有抗剪力性质的冰就不是流体。

流体又分为牛顿流体跟非牛顿流体,牛顿流体所遵守的基本方程为:

其中τ是指是流体所受到的剪应力,μ是指流体的粘滞度也就是所谓的粘性,du/dy是指流体速率在垂直于剪力方向上的梯度,也就是应变率。对于牛顿流体来说,流体所受到的剪应力τ与应变率du/dy是成正比的,它们的比例就是流体的粘滞度μ。我们常见的水跟空气就是一种牛顿流体。

牛顿当年对流体的探索与研究是有限的,他最后只总结出了牛顿流体的公式,可人们用科学方法对大自然所展开的探索并没有止步。终于有天,一个叫斯托克斯的英国科学家发现不是所以具有流体性质的物体都如牛顿所描述的那样,非牛顿流体这个概念便呼之欲出。

题目:《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主要内容:三国演义写的是东汉末年群雄纷争,三国鼎立的故事,三国演义里有很多纷繁错杂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各有特点。好词:一臂之力、一亲芳泽、七步成诗、三顾茅庐、下笔成章、不出所料。

非牛顿流体相比牛顿流体的区别就在于流体的剪应力τ跟应变率du/dy不再为正比而仅仅是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流体粘度也不再是恒定的,而是在不断变化的。

血液、沥青等流体就是非牛顿流体,它们不遵循牛顿流体所遵守的规律。若有人想在家能够把玩牛顿流体,可用玉米粉混合水来制作。

非牛顿流体的发现本是如此的激动人心,但固执的“牛顿派”却对已被发现非牛顿流体视而不见。他们坚持着流体都如牛顿所言的那样的信条,而对斯托克斯等科学家的发现装聋作哑。那些信徒用迷信的态度对待牛顿得出的科学结论,最终把本是科学的东西变成了迷信。

历史上还有类似的事情,以康德为代表的哲学家被简洁、优美又实用的欧几里得几何给深深的折服了,便试图把欧几里得几何的假设给提升到一种先验的、形而上学的绝对真理的高度。在康德看来,违背欧几里得几何假设的几何学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有着强烈求知欲数学家们并没有满足与欧几里得的成就,他们富有创新精神的勇敢尝试了不同于欧几里得几何的假设。如后来的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就分别探索出了双曲几何跟椭圆几何,这些非欧几里得几何大大的打破了原本人类对几何认知的极限,罗巴切夫斯基跟黎曼也因为他们的成就而跟他们的前辈欧几里得一样被列为到伟大数学家的行列中。

良辰美景,赏心悦事,此为人间四美,通过读书,让我们体会在繁华浮躁的喧嚣都市中那一刻难得的清净,细细回味,彷佛脱离一切,庄梦化蝶物我两忘的宁静,又有扶摇直上逍遥万里的酣畅。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

正因为这些数学家们当年在数学上做出了如此卓越的基础工作,爱因斯坦才能在他们的理论基础上绝妙的解释了引力奥姆的广义相对论。但若那些数学家们跟康德一样,用先验论的眼光看待欧几里得的假设并把它拔高到了绝对真理的程度,那么就不会有后来同样辉煌灿烂的非欧几里得几何,更别提后来的广义相对论了。

在说完了以迷信对科学则迷信之后,再来说说以科学对迷信则科学。

试想一下,如果今天突然有个人对你说,“看那!那金黄的尿液像不像金子。只要给我足够多的尿液,我便能提炼出炼金术士们梦寐以求的“贤者之石”。”你会做出怎样的反应?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自己遇到了个无可救药的疯子并且扭头就走。毕竟认为尿液中有能带来金子的东西实在是太天方夜谭,坚信这一信念是正确的人一定迷信的无可救药了。

可在历史上,有个叫布兰德·亨尼格的德国人就是这么想的,他坚信人体本身就是炼金术的关键,人体排出的尿液里说不定就有炼金术士们梦寐以求的“贤者之石”,也就是那个可以把像铁、铅、镍这样的贱金属转变为黄金这样的贵金属的神奇物质。

布兰德也知道若要在尿液中提取出“贤者之石”恐怕要做大量的尝试,他先是用自己的尿来做实验,后来又是不知道从哪里收集到了来自别人的大量尿液。

终于在1669年的一天,他在用曲颈瓶蒸馏来自尿液的混合物时,在接收器中滴出了部分发光的白色液体。这种液体刚滴出来的时候,就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冒出淡淡的火焰并产生了如大蒜一般气味的刺激性气味。

这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一刻,化学元素磷就在这一刻被人类所提炼出来。布兰德当时提取出的是极易自燃的白磷,这种“暴躁”的物质会在空气中发生为4P+5O2 2P2O5的化学反应。

开始,布兰德以为自己提炼出的物质就是传说中的贤者之石,后来他的实验却否定了这一想法。他发现白磷能存储在水中,发现白磷自燃时候的着火点非常低,但是就是无法用它将贱金属转化为贵金属。终于在实验结果面前,他承认自己发现的东西不是“贤者之石”,而是一种新物质,他将这个物质称作phosphorus,也就是磷。

正是因为布兰德选择用可重复的实验以及观察实验结果等科学方法来探索传说中的“贤者之石”,虽然他最终没有得到可以“点石成金”的“贤者之石”,却得到了如黄金般宝贵的科学成就——磷元素的发现跟白磷的制取方法。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科学方法才是真正的“贤者之石”。坚持去用科学方法去思考问题、去探索答案,便可能把本是迷信的信条变为如“黄金般”宝贵的科研成果。

通过上面这些事例,我便得出了“以科学对迷信则科学,以迷信对科学则迷信”的观点。那么问题就来了“如何避免将科学变成迷信,又该如何做到将迷信转为科学呢?”

解决这些问题的重点就在科学方法上,或者说是在人们坚持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上。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的”这一形容词似乎成了褒义词。国家重视科学的价值并大力宣扬它,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可是人们在宣传过程中却将“科学的”一词神圣化。“科学的”干脆就变成了“绝对真理”的代言词。最终作为形容词的“科学的”成了个神圣的符号,成了个金字招牌,好像人们只用去看某一样东西有没有贴上“科学的”标签,而不用去管那东西到底有没有经过科学方法的考验就去盲信它。这样对仅仅只是作为“符号”的科学的膜拜只会助长迷信。

还有就是在现代的科学教育上,无论是哪个科学学科的考试都特别注重结果。然后很多的学生便在考试这个“指挥棒”下,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将目光只放在了科学的成果上,却对得出科学成果背后的科学方法满不在乎。科学在他们眼中就只是书本上的需要死记硬背的结论跟只要会在考试时套弄的公式。没错!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去追求一个成绩单上的结果固然无可厚非,可是当社会上很多学生都这么做的话就会出问题。如果人们在学科学的过程中只追求结论而轻视了背后的科学方法,科学就成了无源之水了。

解决这些问题的重担,就要落在科普工作者的肩上了。因为科普工作,既是宣传也是教育,但它又可以成为宣传跟教育的补充。

当人们在宣传科学的过程中将“科学”神圣化教条化的时候,科普工作者应该站出来去纠正这种错误,就如同科普大师卡尔·萨根所言的那样:“科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有智的崇拜’;我们不能把求索真理的路途中迈出的任何一步神圣化,神圣的只有求索过程本身。”

当学生们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去死记硬背书上的科学结论的时候,科普工作者们便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中为科学结论背后的科学方法摇旗呐喊。将科普的重点放在科普科学方法上,以此来补充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不重视却又非同小可的科学方法。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啊,任何科学上的成果都是科研工作者通过科学方法才得来的。正是因为一直有人将科学方法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科学才能长青。

《有一种迷信叫“科学”》曹天元

《“磷”元素的发现:从尿液中提取》

《流体力学》

《理解科学的三个角度:形容词、名词、动词》汪涛

《高级迷信》保罗·R·格罗斯 / 诺曼·莱维特

《如果将欧氏几何视作绝对真理,广义相对论将不会出现》弗兰克·维尔切克

推荐拓展阅读:

《世界图景的机械化》 E·J·戴克斯特霍伊斯

《卡尔·萨根的上帝》 卡尔·萨根

《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约翰·C·伯纳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部分来源网络

[美]保罗·R.格罗斯《高级迷信》作品简介与读书感悟

欢迎转发,需转载请与我们联系授权

征稿启示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微信公众号欢迎赐稿!

稿件一经采用,我们将奉上稿酬。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崇尚科学 反伪破迷

您的关注和转发,是对科学事业最大的支持!

上一篇 2022年12月20 11:09
下一篇 2023年04月03 07:31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